Google SketchUp 學習筆記 – 經驗隨記 002
1. 善用「轉換為元件」
2.精確度?
3. 善用卷尺工具預先劃下道來
1. 善用「轉換為元件」,彌補「選取」這個功能力有未逮之處
複雜結構體在進行初步的模型建構之後,就可以考慮轉換成為一個基礎元件。如此在場景跟模型組合的安排上會很容易掌握。
若按照原本的複雜構造體來操作,則很容易在操作過程中扭曲了、跟別人吸附了、選取消失難以重選了 …等等。
也不利於建構完畢後又需要重新利用此基礎體。此時若是一個元件,那就非常容易點選與複製。
2.
Google SketchUp 的精確度,似乎有那麼一點點…
按理說,在 紅/綠/藍 三軸上的移動,不應該出現偏差,但事實上就是會,在進行操作時,感覺有小數點第三位~第四位左右的誤差存在。
以我大部分遇到的案例而言,就是在模型上繪製一些線條後,若接著在此平面上複製並平移線條,理論上,新的線條也應該會位在模型上才對,但事實不然。
假如我全程使用滑鼠拖動,則會因為自動吸附的功能,新的線條大部分可以順利的停在平面上。但是假如我的操作方法是:拖動一段距離後,輸入精確的移動距離(例如 0.5m),那麼這個新的線條就有一定的機率跑出平面之外。
示意圖
要驗證很簡單,切換到選取,或推拉工具,看看新的線條有沒有把平面切割開就知道了。
失敗的案例之一
一個取巧的解決辦法是,點選該線條,任意方向來回移動一次,並確認視窗下方顯示的測量框格內,移動距離是 0.00m (理論上沒移動) ,神奇的事情會發生,這條線將會順利的吸附到平面上!
而且保證你肉眼看不出前後差距(即使用螢幕截圖來判別),這就是我會說推測是小數第三位~第四位的理由。我們可以作簡單的觀察,不特別刻意放大檢視的情況下,將模型或線條框移動 0.001m ,肉眼仍可觀察得到微小的移動變化。
我確定移動過程確實有用方向鍵輔助來鎖定軸向。
你要問模型是不是有問題,是不是不在精確的 x/y/z 軸向上,那我也只能聳聳肩,當初建立的方式也是用一般的矩形工具畫線(頂多旋轉它,但是一定會用輸入數字來轉 90.0 度或 180.0 度), 如果這樣也可以轉出一個不沿軸向的平面 … 那仍然是Google SketchUp 的精確度有 …
呵呵 …我就不妄加評論了…
對了,上面那個失敗案例,矩形畫好之後並沒有旋轉過,就單純在紅、綠(xy)平面上用矩形工具畫好一個矩形而已。
3.
可以善用卷尺工具先劃下界線,卷尺工具也接受輸入數字來精確控制尺寸
等畫好虛線後,再去用矩形工具於平面上畫線框,就可以兼顧精確以及貼合到平面上的需要。
殘留的一大堆卷尺虛線可以用橡皮擦快速擦乾淨。
Leave a Reply